【人物名录】—革命烈士
2018-05-03 09:35:52

杨    子    荣

      原名杨宗贵(1917一1947),宁海镇蜗岬河村人。民国34年(1945)参加八路军,历任战士、班长、团侦察排长等职。

       民国18年(1929),杨子荣一家因生活所迫,迁往安东谋生。12岁的杨子荣,在安东一家私营缫丝厂当童工。“九•一八”事变后,日军侵占安东地区,杨子荣的父亲染病身亡。母亲领着两个妹妹回山东老家,留他在安东继续谋生。四年后,他和老乡结伙到鸭绿江上当船工,顺水放排,逆水拉纤。后来,他被日军抓当劳工,流放深山采矿,过着牛马生活。他饱尝了人间的疾苦和亡国奴的滋味,结识了不少患难与共的朋友。民国32年(1943),他不忍洋人的欺凌,带头打了为洋人服务的工头,从东北跑回山东家乡。

       他回乡以后,秘密加入民兵组织,积极参加抗日斗争。民国34年(1945)8月,他参加八路军解放牟平城的战斗。同年秋,29岁的杨予荣报名参加八路军,编入胶东海军支队。10月下旬,胶东海军支队赴牡丹江地区剿匪。部队改编后,杨子荣编在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。首长见他是个“年龄不轻,军龄不长”的老兵,便分配他到伙房当炊事员。他常常冒着敌人的炮火,把热饭送到前线,帮助抢救伤员,关键时刻还给排长、连长出主意、当参谋,博得指战员的称赞和爱戴。

       牡丹江地区匪患严重。杨子荣所在部队担负着剿匪、保卫土改的重任。首长派杨子荣等30多人,化装成便衣,先行到达海林镇。杨子荣进入有百余人枪的地主武装孙江司令部,敦促其放下武器,拒降者,就地缴械。民国35年(1946)2月2日,海林镇解放。

       一次夜行军,拂晓前在密林中跟绰号“姜左撇子”的惯匪遭遇。杨子荣巧逼姜的副官喊话,智擒“姜左撇子”及姜部百余人。民国35年(1946)3月20日早晨,三营在杏树沟追击李开江部。李匪据险顽抗,杨子荣与营长交换了作战意见,部队正面佯攻,进行火力侦察。杨子荣带领一班迂回到敌人阵地侧后,他示意副班长和战士隐蔽好,独自一人跃出掩体,巍然挺立在敌群中,威逼400余名敌人放下武器,迫使匪首李开江,张德振投降。杨子荣被评为团战斗模范。

       大股匪徒歼灭后,小股残匪流窜于深山老林中。部队首长组建武装侦察小分队(团侦察排),消灭残匪。小分队负责人由既熟悉当地情况,又有独立指挥作战能力的杨子荣担任。小分队组建后,首先生擒了所谓许家四虎(许福、许禄、许祯、许洋),消灭了九彪李发林、马希山等惯匪,其后杨子荣带领4名战士,化装成敌人,深入林海雪原,摸清敌情。民国36年(1947)2月6日晚,他只身打入虎穴,里应外合,活捉国民党保安旅长、牡丹江一带匪首“座山雕”。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了三大功,授予他“特级侦察英雄”的光荣称号。

       同年2月23日,杨子荣在追歼顽匪郑三炮、刘焕章时,不幸中弹牺牲,时年3l岁。杨子荣生前所领导的侦察排,命名为“杨子荣排”。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海林县烈士陵园,1981年4月,海林县建起了杨子荣纪念馆。


孙    德    运

       孙德运(1917~1938),姜格庄镇林北村人。民国25年(1936)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《复兴日报》编辑。次年12月,任胶东特委军政委员会委员。民国27年(1938),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组织科长,三军三路前委委员、特派员(政委),八路军胶东第五支队党务委员会书记。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民国22年(1933)于烟台志孚中学读书,参加了进步的学生读书会,开展抗日救亡活动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民国25年(1936)4月前后,孙德运协助李丙令在志孚中学秘密发展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,成立胶东地方“民先”队部。他回到家乡,在乡亲、朋友、同学中发展“民先”组织。同年夏,他以《复兴日报》编辑的身份,采写、编发了大量稿件,教育团结人民,揭露打击敌人。他还组织“民先”队员,以群众组织的名义,撰写文章,手抄散发,抨击国民党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主张。同年12月,特委机关被敌人破坏,他离开报社,回到家乡,在农民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。

       民国26年(1937)12月24日,他参加了文登天福山武装起义。行军时,身患重病的孙德运却将坐骑让给伤病员,规定的保健饭也婉言谢绝。

       民国27年(1938)11月l5日,他于掖县城伏案拟稿,文件只起草了一半,便停止了呼吸。病逝时,他右手捏着毛笔,左手握着一块玉米面饼子。时年21岁。

王    锡    泽

       又名刘琪(1920~l940),养马岛镇马埠崖村人。民国25年(1936)参加革命,历任“民先”队部负责人、山东纵队司令部科长、四支队二团连长等职。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民国24年(1935),王锡泽于烟台志孚中学读书,加入进步的学生“读书会”。次年4月,加入“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”,和孙德运一起回到家乡,在乡亲、朋友、同学中发展“民先”组织,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。民国26年(1937)1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8月,赴延安陕北公学三队学习。次年1月,又转到延安抗大一大队四队继续学习,同年8月毕业,调到山东纵队司令部,任五科科长。后来,他提出下连队锻炼,被首长批准后到四支队二团任连长。在连队期间,他学习刻苦,工作大胆,作战勇敢,冲锋在前,受到战士的爱戴和领导的信任。民国29年(1940)8月,在莱芜小张庄战斗中,他冒着密集的弹雨,攀登云梯,登上墙头时,不幸中弹牺牲。时年20岁。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王锡泽为国捐躯40年,家乡却无人知晓。1983年7月,在其战友李丙令、穆林、华楠等党政军负责同志的关怀下。数十年的烈士英名大明于天下。9月15日,牟平县委、县政府在烈士家乡召开悼念会,寄托全县人民的哀思,并向其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。